来源:小编 更新:2025-01-29 07:13:25
用手机看
亲爱的读者们,你是否曾在某个悠闲的午后,捧着一本好书,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,忘却了时间的流逝?或者,在忙碌的生活中,打开电视,享受着那些轻松愉快的节目,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?其实,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,都蕴含着一种深刻的传播现象——传播的游戏说。
传播的游戏说,是由心理学家威廉·斯蒂芬森提出的一种独特的媒介观。他认为,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,更像是孩子们手中的玩具,让人们在其中找到乐趣,释放压力,享受生活。
斯蒂芬森将人类的所有行为分为“工作”和“游戏”两种。工作是对付现实,是谋生,是有产品的。而游戏,则基本上是没有产品的,除非是提供自我满足。相应地,传播也可以分为“工作性传播”和“游戏性传播”。工作性传播,比如下达命令;游戏性传播,比如相聚闲聊。在斯蒂芬森看来,大众传播更像是一种游戏性的传播,人们读报纸、听广播、看电视,就像儿童玩过家家一样,主要在于消遣娱乐,以便把自身从成人化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。
斯蒂芬森的这一观点,揭示了媒介另外一种重要而一直被忽略的性质。正如施拉姆所言:“人们一旦接触了这种构想高超的理论之后,就再也不可能忽视传播的玩耍—愉快因素的重要意义。”
斯蒂芬森的游戏论也有其局限性。他把传播的游戏性、媒介的玩具化过分夸大,使之超出正常的界限。实际上,从总体上看,媒介还是工作性的而不是游戏性的,大众传播还是功利性的行为而不是玩耍性的活动。
在传播的游戏说中,我们还可以看到席勒游戏说的影子。席勒在《审美教育书简》中,提出了“游戏冲动”这一关键词汇。他认为,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。这种游戏冲动,是人在现实生活中,既受到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,又受到理性法则的束缚和强迫时,寻求自由和快乐的一种方式。
席勒的游戏说,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教育的启示。通过审美教育,我们可以培养美的心灵与健全的人性,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。
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,为我们理解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新的视角。他认为,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活动,语言与游戏之间有着相似性。这种相似性,使得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,可以通过语言游戏,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,增进彼此的沟通。
传播的游戏说,是一场心灵的盛宴,是一场心灵的旅程。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,找到乐趣,释放压力,享受生活。它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,找到共鸣,增进理解。它让我们在审美教育中,找到自由,找到快乐。
亲爱的读者们,让我们在传播的游戏说中,开启一场心灵的旅程,感受生活的美好,感受世界的多彩。